手机版网站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 现场调研小孤山驮篮山汉楚王墓考古现场2025-01-10 18:03来源: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 现场调研小孤山驮篮山汉楚王墓考古现场 2024年12月25日,市人大法工委会同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专家十余人,赴鼓楼区、经济开发区开展专题调研,现场查看小孤山汉墓、驮篮山汉墓遗址考古项目的保护情况并听取立法建议,以备形成调研报告,推动《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的完善。 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建兴,鼓楼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平向阳,鼓楼区政府副区长刘雪君,徐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综合处处长尤猛,开发区公用事业局局长蒋薇薇,徐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蒋凯文,徐州市民建副主委、两汉文化研究会专家王奉君,徐州市文联原副主席、两汉文化研究会全媒体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成奇,市文广旅局原文物处处长、两汉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凯晨,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照建以及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等参加调研。 在考察现场,刘照建所长认为,徐州小孤山汉墓的发现与发掘,对整个徐州西汉楚王墓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料,进一步充实了西汉楚王墓考古工作成果。 驮篮山汉墓是徐州目前发现所有西汉楚王陵墓中,开凿建造最精细、墓室建筑结构和功能最完备的一座。2022年,因驮篮山附近有项目建设,在例行的施工前置考古中发现陵园遗迹,东西跨度至少500米,南北跨度至少600米。2024年1月,驮篮山遗址被评为江苏2023年度十大田野考古示范项目,并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在驮篮山汉墓遗址现场,夏凯晨主任展示了珍藏20年的驮篮山遗址保护范围规划图,介绍了驮篮山汉墓的构造、主要出土文物、新闻报道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勘探部主任、驮篮山汉墓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庆光介绍了发现陵园遗址、采石坑、夫人墓等考古新发现。 史载,汉六年(前201),刘邦封其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辖东海、彭城、薛郡等3郡36县。西汉共历12代刘姓楚王,按照汉制,皆葬于封地。这些大型汉楚王墓均分布于徐州周边的山上,目前已发现9处20余座。 对于正在进行的徐州这两处汉墓考古项目,刘照建介绍:“徐州汉楚王墓的建造艺术独一无二,具有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开凿、防水、装饰等工艺上都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建造技术水平。肇始于徐州的这种横穴崖洞墓,从徐州地区向全国传播,对汉代及以后陵墓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4年11月9日,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组织50余位专家学者,在徐州博物馆举行了徐州市两汉文化学术交流会。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从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推论,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为第一代楚王刘交。交流会之后,为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落细,两汉文化研究会又多次组织专家座谈、现场调研,探索将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徐州文化建设的路径。 通过此次调研,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汉楚王墓群,是徐州独一无二的两汉文化宝藏。 李君超会长表示,徐州有丰富的两汉遗存,除12代楚王陵和5代彭城王墓外,还有3000余座汉墓遗存。这些作为汉代三绝的“汉墓”,蕴含着深厚文化,亟待保护和发掘利用。 调研后,两汉文化研究会立即就助推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把驮篮山汉楚王墓建成国家级汉代陵园考古遗址公园拟定了建议和提案。目前建议和提案已向市人大、市政协及市有关部门报送。 小孤山考古项目现场负责人谢威,徐州日报主任编辑、两汉文化研究会全媒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瑾以及两汉文化研究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张子文、张成军、朱松岭等参加活动。 (王成奇 张瑾 张成军 朱松岭报道)
|